世界野生動植物日:成都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
今天是第十二個“世界野生動植物日”??炊刃侣劸W記者從市公園城市局獲悉,截至2024年3月底,成都已記錄原生地天然生長的高等野生植物(維管束植物)3門192科1005屬3139種;已記錄陸生脊椎動物765種,其中,獸類8目27科80屬115種,鳥類22目81科282屬577種,兩棲動物2目9科21屬32種,爬行動物2目15科29屬41種。
2024年,蝴蝶專項調查中,共記錄7科108屬231種;野生植物調查過程中,發(fā)現全緣護蒴苔等四川省新記錄苔蘚5種,美麗獨蒜蘭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成都新記錄3種;鳥類調查中,發(fā)現新增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東方白鸛等鳥類記錄12種;兩棲爬行動物調查監(jiān)測過程中,發(fā)現“成都滑蜥”動物新種,刷新了成都物種記錄。
野生動植物數據不斷刷新的背后,是公園城市示范區(qū)建設進程中,成都不斷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,積極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及棲息地保護修復,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的體現,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實踐。
“數”“智”賦能 以科技之力守護野生動植物棲息
近年來,數字化、智能化科技在野生動植物保護方面的創(chuàng)新應用,越來越受到行業(yè)內的重視和社會關注。在成都,野生動物的監(jiān)測與保護手段也依托智能科技不斷優(yōu)化升級,即便是人類難以到達的野外特殊環(huán)境,也能實現野生動物的常態(tài)化監(jiān)測。
在遠離成都鬧市區(qū)的野外,只要有野生動物出現,事先布置在野外的多個智能紅外相機端口,就能依據目標區(qū)域熱能量變化拍攝捕捉照片視頻,為工作人員實時回傳數據。通過收發(fā)基站無線實時上傳至服務器數據庫進行智能比對,結合動物學和計算機圖像識別技術,還能進行物種和個體識別研究。目前,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(qū)通過紅外相機拍攝、低海拔地區(qū)實時監(jiān)控系統(tǒng)在線監(jiān)測、紅外相機自組網和實時傳輸技術等手段,實現了有效地掌握區(qū)域內野生動植物資源狀況,排除人為干擾、保護生物多樣性。實時回傳數據中,接連發(fā)現了野生大熊貓、小熊貓、藏酋猴、黃喉貂、綠尾虹稚等大批珍稀動物。
紅外相機野外安裝
野外聲紋監(jiān)測技術是對野生動物紅外相機監(jiān)測的有力補充。2023年底,成都已開展鳥類聲紋監(jiān)測工作,收集到各種鳥類鳴叫的聲音并識別出鳥類物種。所有的數據會統(tǒng)一到存儲平臺,通過已構建的AI識別模型進行智能比對,識別分析并保留需要的鳥類聲紋。
鳥類聲紋采集設備
除了地上的監(jiān)測,野生動物在天上的活動軌跡也能掌握。通過對收容救護后恢復健康的猛禽,佩戴小型衛(wèi)星追蹤器后再放歸自然,衛(wèi)星追蹤設備就能揭示猛禽遷飛通道及其生態(tài)習性,為鳥類保護提供科學支撐。通過持續(xù)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監(jiān)測,成都不斷完善生物本底數據,提升了野生動植物日常巡護及監(jiān)測保護效率,不斷構建野生動植物智慧保護體系。
野外紅外相機實時回傳的動物活動視頻影像
“愛”“情”加倍 用心用情呵護野生動植物繁衍
在成都動物園內,一只名為“盼盼”的朱鹮出生和成長過程都曾牽動人心。朱鹮,素有“東方寶石”“鳥中大熊貓”等美譽,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。去年春天,動物園內的兩對朱鹮夫婦開始孵蛋。然而,部分蛋在孵化后期不幸破損。關鍵時刻,工作人員迅速介入,采取人工孵化措施,經過不懈努力,終于迎來了第一只朱鹮寶寶的誕生。
“盼盼”的兩個月紀念照
然而,它的成長之路卻充滿曲折:“因為沒有太多的經驗,養(yǎng)了沒兩天就發(fā)現它萎靡不振。咨詢專家才知道是腸胃出問題了。經過獸醫(yī)們的一番治療,身體才漸漸恢復。但它的體質較弱,出育雛箱后趕上天氣升溫,又被熱到了,趴在籠子里呼吸急促。當時大家都生怕它挺不過去?!睋啥紕游飯@工作人員介紹,經過多番努力,這只命途多舛的朱鹮幼雛才又挺了過來。為了紀念工作人員對它的健康出生的期盼之情和成長的愛護之心,這只朱鹮取名為“盼盼”。時至今日,它仍受到眾多市民游客的關心,人們紛紛去動物園尋找它的身影,時刻關注著它的日常。
今年2月19日,一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——毛冠鹿,出現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大邑片區(qū)的西嶺雪山景區(qū)內。發(fā)現毛冠鹿后,保護站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將它帶回保護站內。仔細檢查后發(fā)現,這只小鹿并未受傷且精神狀態(tài)較好,工作人員猜測鹿可能只是誤入景區(qū)。隨后便將它放歸了山林。偶遇各類珍稀動物的場景,對于成都人來說早已不陌生,野生動物頻頻造訪的背后,是其棲息環(huán)境不斷得以改善的最有力體現。
工作人員放歸毛冠鹿 圖據封面新聞
自大熊貓國家公園設立以來,成都片區(qū)就持續(xù)以自然修復為主,輔之自然修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,針對部分重點生態(tài)脆弱區(qū),采用封育、造林、低效林改造、林種更新等方式來改善大熊貓棲息地內的各類問題,著力將碎片化的棲息地串聯(lián)成片。此外,600多名一線巡護員們持續(xù)奔赴在巡山路上,數十年如一日地用心用情守護著大熊貓的家園,使大熊貓棲息地內數以千計的伴生動植物也同樣得到了保護。
凝聚合力 共同譜寫野生動植物保護新篇章
近年來,成都多措并舉保障野生動物收容救護工作順利高效開展。目前,成都已建立涵蓋市級收容救護中心、縣級臨時收容救護點的野生動物保護機制和救助體系;在涉野生動植物執(zhí)法方面,成都持續(xù)開展多部門聯(lián)合檢查,規(guī)范市場行為,嚴禁非法售賣野生動植物。
針對成都距瓣尾囊草、傘花木、圓葉天女花等9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,編制一種一策保護方案,通過架圍欄、設展架、建基地等形式持續(xù)開展一系列保護措施。在2024年的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系列活動中,成都市開展了極小種群梓葉槭野外回歸活動,活動共放歸梓葉槭實生苗300株,經過一年的生長,梓葉槭已經在野外落地生根,也適應了它們的新家。
保護野生動植物,成都還著力營造全民參與的野生動植物保護氛圍。2024年,市公園城市局與國家林草局駐成都專員辦、省林草局、省野保協(xié)會等聯(lián)合主辦第43屆四川省暨成都市愛鳥周主場活動,全年緊緊圍繞世界濕地日、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等重要節(jié)點開展了36場科普宣傳教育活動,打造“趣探自然”“青龍觀鳥”“青少年公眾科學家”等自然教育品牌,活動直接參與人數超8000人次,影響超4萬人次。
編輯:鄧莎
責任編輯:李玲